近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甘肃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为26微克/立方米,达到年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57微克/立方米,达到年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为90.2%,和2021年同比持平。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5.9%。全省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声环境质量全部达标,核与辐射环境质量稳定可控。
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处长徐全喜介绍,过去一年,甘肃持续巩固监测领域改革成果,优化完善生态
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推动监测能力水平提升,致力强化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推动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下一步,甘肃省将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环境空气方面,继续优化完善城市空气监测网络,强化国控、省控空气自动站基础保障,推动覆盖重点乡镇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环境空气质量常规监测网络。加强已建“大气颗粒物组分网自动监测能力建设项目”数据应用,力争“甘肃省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在线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落地实施,支撑PM2.5和O3协同控制监测能力提升。
此外,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表示,2023年,甘肃省将加大环境碳监测力度,在重点区域开展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探索开展碳监测自动预警试点能力建设。
2023年,全省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短板。碳监测方面,推进省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碳监测能力提升,推动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环境空气质量背景站等重点区域开展温室气体自动监测,探索开展碳监测自动预警试点能力建设。在兰州、庆阳等重点区域补充VOCs、二氧化碳、氧化亚氮自动监测设备。水生态监测方面,逐步拓展三大流域水生态调查监测,推动在黄河干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内陆河流域黑河干流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水生生物、水质理化、物理生境试点监测及生物完整性等水生态质量评价。衔接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能力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生态质量监测方面,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祁连山保护与修复、“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重点任务,逐步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持续组织开展甘南州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地面监测和祁连山生态质量遥感监测和评价。分阶段推动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地面观测站建设。同时,还将加强新污染物监测。
参考资料:甘肃省生态环境厅
原标题:甘肃:优良天数比率为90.2%,将继续完善监测网络建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