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老生常谈却有新动向 PPP跋山涉水终于取得真经
PPP模式早由英国政府于1992年提出。应用领域主要在公路、桥梁、铁路、电信等经济基础设施方面,以及体育场、医院、学校、供水、排水、监狱等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均为政府投资并提供的社会公共产品或者服务。
我国传统投融资模式存在“一高,融资平台债务高;一低,公共供给效率低;一难,私人资本进入难”的问题,从PPP功能和国外实践看,运用PPP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
这种模式被认为能拓宽资金来源,吸引社会资本,同时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债务负担,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而不同于BOT模式的企业完全承担风险,项目风险将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分担,有利于降低前期风险。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PPP模式,将使政府、企业、专业机构通过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具体来说,有助于减少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率和政府履职能力;可以为市场主体企业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百姓可以持续性地受益受惠,大力推进PPP模式对百姓来说将是利好消息。
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就是PPP模式开始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广泛推开,实现了政府、企业和百姓多方的共赢。目前在智慧城市项目建设中,PPP模式热闹非凡。PPP作为新兴的投资模式,目前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
PPP模式需要项目收益做支撑,在智能化系统集成项目中,目前只有交通行业能够产生直接效益,其他项目基本属于非盈利性工程。
PPP模式多数是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在项目建成后,由企业进行经营一段时间,在得到合理的报酬后,再转交给政府。但目前能产生真正效益的并不多,而且回款时间长远(初次PPP模式并盈利的企业耗费10年时间),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导致部分集成商并不看好PPP模式。
PPP发展推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使其发展受阻。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不清。尽管PPP项目合作双方有合同约束,但在具体项目运作及投资过程中政府依然处于强势和优势地位,政府失信违约对投资人的融资成本、项目收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且不利于其他项目的开展。
二是当前PPP项目的投资周期大多跨越一任官员任期,这意味着用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规范PPP市场秩序,要比单纯基于政策更有利于消除社会对政策“朝令夕改”的担忧。
三是当前的PPP项目投资规模都较大,投资周期也较长,且多是非标准化和非证券化项目,这导致PPP资产转让市场很难活跃,投资者风险不易转移。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PPP在我国运行并不是很理想,但是经过努力PPP终于克服这些困难,获得成功,以安徽池州排水管网项目为例,看PPP是如何实现三方共赢的。
近,在安徽池州老城中心,地下排水管网正在施工。从今年开始,这样的排水管网从投资、建设到维护,都是由一家外来的水务公司负责的。而在过去,市政管网的维护由于成本高、收益小,很少有企业愿意接手。而政府来做,同样面临着难题。
如何打破僵局?去年底开始,池州开始推行PPP模式,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把市政等公共服务项目打包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标,池州市政府与深圳水务集团共同组建了池州排水公司,以政府特许社会资本经营的方式,把主城区750公里排水管网和收益较高的污水处理厂,一起“打包”交给这家新公司经营26年。
根据合同,未来20多年,项目可以获得13亿元的工程投入。而思路一变,财政也不再捉襟见肘,地方政府在转让固定资产的特许经营权后,拿到了7亿多元现金,可以再投到其它民生项目中。为了有效监督企业运营,政府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办法。一个井盖丢了,企业必须在6个小时之内换好,如果老百姓投诉监督的次数多了,也会和考核挂钩。政府每个季度都对项目进行综合考核,再按考核结果来付费。
截至目前,财政部共推出30个PPP示范项目,投资约1800亿元;国家发改委推出1043个PPP项目,总投资需要1.97万亿元,覆盖25个省区市。而这些项目的陆续开工和投产,将整体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解决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政项目、实体产业部分资金循环不畅问题。今后,我国还要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为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务。
(参考资料 央视网,安防知识网,中国公路网,经济日报)


环保在线APP
环保在线手机站
环保在线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回放

回放
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