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河涌整治:水质逐步向好国考断面水质达标
广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滨海城市,水资源极为丰富。市内河网交错,珠江穿城而过,水域面积74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05%。共有河流、河涌1368条,总长5597公里,中心城区河涌231条,总长913公里。
当前,国家赋予广州新的定位,要求广州成为重要的中心城市、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为实现这个目标,广州正不断深化和提升城市发展战略,着力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优化提升“一江两岸三带”,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全力改善城市水环境、水生态,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美誉度。
在市民非常关注的水环境治理上,广州一直在加大力度。据悉,目前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48座,日处理能力499.18万吨,建成排水管网10204公里,珠江水质由原来的劣Ⅴ类提高到Ⅳ类,河涌水质稳步向好,增江画廊、东濠涌、荔枝湾涌、白云湖等地标已成为城市新名片。全市正按照国家住建部的要求,践行“控源动真格、管理上水平、工程抓进度、城中村治污攻坚、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等治水新思路,大力推进35条黑臭河涌治理,今年已有6条河涌消除黑臭,下一步将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理顺水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确保完成2017年全面消除35条黑臭河涌治理目标。
从监测数据看,广州列入重点整治的35条黑臭河涌水质总体上稳步提升、逐步向好;地铁B涌、地铁C涌、西郊涌、白坭河、田美河、永和河(黄埔段)共6条河涌,已基本达到不黑不臭标准;中心城区的沙河涌、猎德涌的水质也明显好转。国考鸦岗断面1-11月氨氮指标平均浓度1.97mg/L,实现水质达标。
此外,截至11月30日,《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51条河涌治理工程已全部开工,工程总体完成率为79.9%。其中广佛跨界16条河涌治理工程总体完成率为80.5%。
落实“河长制”:全市1291条河涌都有了河长
在治水工作中,广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先后制定印发了《广州市“河长制”实施方案》、《广州市“河长制”考核办法》,真正激发各级河长的治水积极性,实现有责可问、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目前,广州已初步建立了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河长体系。全市1291条河涌已落实河长,其中,35条黑臭河长落实河长398名。6月以来,市、区两级政府陆续举办河长培训班,重点明确了河长的职责分工、考核办法以及河长所承担的治理责任,参加河长达2385人次。此外,广州市水务局制定印发了《广州市35黑臭河涌整治工作意见》、《广州市黑臭河涌整治工作任务书》等系列文件,将黑臭河涌治理体系、责任主体、进度安排、技术路线等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与此同时,广州市水务部门还以查处违法排污为核心,狠抓污染源治理。今年以来,截止11月份,市治水办累计发出交(督)办通知1189份,问题涉及工业废水排放、养殖污染、排水设施、违法建设、建筑废弃物、工程维护、生活垃圾等。目前,已完成整改537宗,整改完成率45.2%。
减少河涌污染,改善河涌水质,整治排污口是直接、有效的措施。水务部门通过调研发现,近几年杭州整治了9000多个非法排污口,成都整治了4000多个。据初步统计,广州35条黑臭河涌共有排污口2033个亟需整治。目前,市水务局已部署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要求各区政府进一步加快摸查河涌排污口,标图建库,实行排污口销号管理,有条件的要优先截污纳管,短期无建设条件的要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处理设施,必须确保晴天无污水溢流,杜绝污水直排河道。
构建水安全体系:中心城区完成200多个水浸点改造
此外,广州还全力构建运行有效的水安全体系。2003年开始全面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目前,已建成江海堤防1830公里,水库368座,水闸1237座,珠江广州城区段达200年一遇防洪标准,流溪河、增江等主要河流防洪标准达50年至100年一遇,中心城区完成了200多个水浸点改造,内涝得到缓解,逢雨必浸的岗顶、临江大道等多个地段排涝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能够抵御常规自然灾害的防洪减灾体系。同时,大力完善城乡供水水源保障体系,城区饮水品质不断优化,已形成东、西、北三江及流溪河四大饮用水源格局,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99%,加快推进北江引水工程和北部水厂一期工程,致力从根本上解决北部地区饮用水源水质问题。在4331个自然村实施了农村自来水改造,惠及168.6万农村人口,有效解决了农村水源保证率不足和饮用水水质问题。
原标题:全力改善城市水环境 广州今年6条河涌已消除黑臭


环保在线APP
环保在线手机站
环保在线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回放

回放
回放